散文
推開老院那扇斑駁的鐵門,“吱呀——”一聲悠長的輕響,竟與二十年前我扎著羊角辮、蹦跳著撲進門時的調子分毫不差。風先一步裹著草木的潮氣涌過來,拂過耳尖時,恍惚還帶著姥姥掌心的溫度。院中的李子樹已愈發(fā)挺拔,蒼勁的枝椏斜斜伸至屋檐下,葉片間綴著幾枚皺巴巴的青黃果子——從前姥姥總踮著腳摸它們,念叨著“等婷婷放假了來摘,才最甜”,可如今,枝頭上的果子再等不到那個盼著我來的人。?
院子中央的藤椅還守在老地方,是姥姥坐了半輩子的位子。深褐色的扶手被她掌心的溫度焐得發(fā)亮,椅面右側有個淺淺的凹痕,是她年年夏天坐在這兒剝玉米,日復一日壓出的印記。我輕輕走過去坐下,藤椅腿在青磚地上蹭出“沙沙”的細響,瞬間牽出兒時的畫面:姥姥坐在這兒剝玉米,金黃的玉米粒從她指間滾落,我蹲在旁邊的小竹籃前撿,她總會挑最嫩的幾穗遞我,指尖帶著玉米葉的清香,笑著說“剛從地里掰的,甜得能流出水兒”。風從院墻外掠過,恍惚間,仿佛她還坐在我身旁,手里攥著半穗玉米,眼角的皺紋里盛著暖融融的光。?
掀開門簾走進屋,姥爺?shù)睦喜韪走€穩(wěn)穩(wěn)擱在堂屋的八仙桌上。米白色的搪瓷缸子上,“勞動模范”四個紅字雖褪了色,卻依舊醒目,邊角處剝了瓷,露出底下的鐵色,缸沿那個小小的缺口——是我七歲那年踮腳夠茶缸時摔的,當時我嚇得直哭,姥爺卻笑著把我攬進懷里,用粗糙的手掌摸我的頭:“摔了口才好呢,往后用著更趁手。”我輕輕捧起茶缸,指腹蹭過內壁淺淺的茶垢,那是姥爺泡了幾十年磚茶的痕跡,指尖仿佛還能觸到往日茶缸的余溫。從前每個清晨,姥爺總愛把茶缸注滿滾燙的開水,坐在門檻上慢悠悠地喝,左手捏著卷邊的報紙,陽光灑在他的老花鏡上,折射出細碎的光。如今茶缸早涼透了,門檻上的石縫里長了層薄薄的青苔,再沒有那個讀報的身影,唯有窗臺上的仙人掌,還像從前那樣,頂著幾朵嫩黃的小花苞,倔強地開著。
灶房的土灶臺依舊擦得锃亮,黑褐色的鐵鍋光可鑒人——姥姥這輩子最講究,灶臺永遠收拾得沒有一絲油污。我伸手揭開鍋蓋,鍋里空空的,卻好像還飄著蒸豆沙包的甜香。兒時每逢寒暑假,我剛跨進院門,就能聞見這股甜香從灶房飄出來,姥姥總站在灶臺前,系著藍布圍裙,手里拿著長柄木勺攪豆沙,姥爺則在旁邊燒火,柴火“噼啪”地響。豆沙包剛出鍋,姥姥就急著掰一塊遞我,燙得我左手換右手,卻還是迫不及待地塞進嘴里,甜糯的豆沙裹著麥香,暖得心口發(fā)顫。灶臺上的青花瓷鹽罐還立在老地方,罐口沾著幾粒白白的鹽粒,是姥姥最后一次做飯時留下的,指尖碰上去,仿佛還能摸到她當時握著罐口的溫度。
離開時,我在李子樹下站了許久。風又吹過來,拂落一片帶著黃斑的葉子,輕輕落在我的手背上,像姥姥從前怕我摔著,輕輕拍我手背的模樣。老院的一切都還是原樣,藤椅、茶缸、灶臺,連窗臺上的仙人掌都沒挪過地方,只是沒了姥姥在院子里喚我“婷婷,洗手吃飯”的聲音,沒了姥爺坐在門檻上喝茶時的“滋滋”聲??晌抑溃麄兊臏嘏瘡膩頉]走——風記得,記得姥姥的笑聲;李子樹記得,記得姥爺幫我摘果子時踮起的腳尖;連堂屋的八仙桌、灶房的鐵鍋都記得,記得那些年我們圍在一起的時光。只要我回來,只要推開這扇鐵門,就能再觸到這份藏在舊物里的溫暖。?
關上門的瞬間,風裹著一聲熟悉的喚聲飄過來,“寶貝婷婷,下次早點回來啊”——是姥姥的聲音,混著姥爺?shù)偷偷膽?。那聲音輕輕落在我耳邊,像一片柔軟的羽毛,勾著我的心。我站在門外,對著緊閉的鐵門輕聲應著:“姥姥姥爺,我會?;貋淼?。”風又吹起來,帶著老院的草木香,漫過我的衣角,像他們從前,輕輕擁著我那樣。
院子中央的藤椅還守在老地方,是姥姥坐了半輩子的位子。深褐色的扶手被她掌心的溫度焐得發(fā)亮,椅面右側有個淺淺的凹痕,是她年年夏天坐在這兒剝玉米,日復一日壓出的印記。我輕輕走過去坐下,藤椅腿在青磚地上蹭出“沙沙”的細響,瞬間牽出兒時的畫面:姥姥坐在這兒剝玉米,金黃的玉米粒從她指間滾落,我蹲在旁邊的小竹籃前撿,她總會挑最嫩的幾穗遞我,指尖帶著玉米葉的清香,笑著說“剛從地里掰的,甜得能流出水兒”。風從院墻外掠過,恍惚間,仿佛她還坐在我身旁,手里攥著半穗玉米,眼角的皺紋里盛著暖融融的光。?
掀開門簾走進屋,姥爺?shù)睦喜韪走€穩(wěn)穩(wěn)擱在堂屋的八仙桌上。米白色的搪瓷缸子上,“勞動模范”四個紅字雖褪了色,卻依舊醒目,邊角處剝了瓷,露出底下的鐵色,缸沿那個小小的缺口——是我七歲那年踮腳夠茶缸時摔的,當時我嚇得直哭,姥爺卻笑著把我攬進懷里,用粗糙的手掌摸我的頭:“摔了口才好呢,往后用著更趁手。”我輕輕捧起茶缸,指腹蹭過內壁淺淺的茶垢,那是姥爺泡了幾十年磚茶的痕跡,指尖仿佛還能觸到往日茶缸的余溫。從前每個清晨,姥爺總愛把茶缸注滿滾燙的開水,坐在門檻上慢悠悠地喝,左手捏著卷邊的報紙,陽光灑在他的老花鏡上,折射出細碎的光。如今茶缸早涼透了,門檻上的石縫里長了層薄薄的青苔,再沒有那個讀報的身影,唯有窗臺上的仙人掌,還像從前那樣,頂著幾朵嫩黃的小花苞,倔強地開著。
灶房的土灶臺依舊擦得锃亮,黑褐色的鐵鍋光可鑒人——姥姥這輩子最講究,灶臺永遠收拾得沒有一絲油污。我伸手揭開鍋蓋,鍋里空空的,卻好像還飄著蒸豆沙包的甜香。兒時每逢寒暑假,我剛跨進院門,就能聞見這股甜香從灶房飄出來,姥姥總站在灶臺前,系著藍布圍裙,手里拿著長柄木勺攪豆沙,姥爺則在旁邊燒火,柴火“噼啪”地響。豆沙包剛出鍋,姥姥就急著掰一塊遞我,燙得我左手換右手,卻還是迫不及待地塞進嘴里,甜糯的豆沙裹著麥香,暖得心口發(fā)顫。灶臺上的青花瓷鹽罐還立在老地方,罐口沾著幾粒白白的鹽粒,是姥姥最后一次做飯時留下的,指尖碰上去,仿佛還能摸到她當時握著罐口的溫度。
離開時,我在李子樹下站了許久。風又吹過來,拂落一片帶著黃斑的葉子,輕輕落在我的手背上,像姥姥從前怕我摔著,輕輕拍我手背的模樣。老院的一切都還是原樣,藤椅、茶缸、灶臺,連窗臺上的仙人掌都沒挪過地方,只是沒了姥姥在院子里喚我“婷婷,洗手吃飯”的聲音,沒了姥爺坐在門檻上喝茶時的“滋滋”聲??晌抑溃麄兊臏嘏瘡膩頉]走——風記得,記得姥姥的笑聲;李子樹記得,記得姥爺幫我摘果子時踮起的腳尖;連堂屋的八仙桌、灶房的鐵鍋都記得,記得那些年我們圍在一起的時光。只要我回來,只要推開這扇鐵門,就能再觸到這份藏在舊物里的溫暖。?
關上門的瞬間,風裹著一聲熟悉的喚聲飄過來,“寶貝婷婷,下次早點回來啊”——是姥姥的聲音,混著姥爺?shù)偷偷膽?。那聲音輕輕落在我耳邊,像一片柔軟的羽毛,勾著我的心。我站在門外,對著緊閉的鐵門輕聲應著:“姥姥姥爺,我會?;貋淼?。”風又吹起來,帶著老院的草木香,漫過我的衣角,像他們從前,輕輕擁著我那樣。
為您推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