退了休,鍵盤仍在鋼軌上奔跑
杜曉言
把公司第六屆“十佳”優(yōu)秀共產黨員證書塞進書柜時,手指頭蹭過那行燙金的字,忽然想起剛退休那天,我把辦公室那鍵盤擦得能照見人影,揣包里帶回來了。誰說退休就是到站了?對我來說,不過是把項目部的辦公桌,換成了家里窗臺那張小木桌——跟文字打了45年交道,哪能說停就停呢。
現在寫東西,全靠手指頭在手機和電腦鍵盤上蹦跶。手機備忘錄里存著一堆沒頭沒尾的句子,像“道釘咬著軌,枕木守著崗”;電腦文件夾分得類別清,“退休新歌”“工地往事”,跟當年給項目文件建檔似的,一點不含糊。年輕時趴在蒸汽機車駕駛室里寫報道、寫歌詞,鋼筆尖總在稿紙上洇出黑團團;現在敲鍵盤快多了,可碰上“盾構機”“接觸網”這些新名詞,還得點開手機搜搜,跟年輕技術員視頻問兩句,比上班時還較真呢。
書桌玻璃板下壓著張老照片:1994年在金溫鐵路工地,我蹲在鋪軌基地板房里,就著燈泡那點綠光,用臺式機敲稿子,屏幕忽明忽暗的。那時候哪敢想,退休了還能對著智能手機查押韻,用語音轉文字?前陣子寫《兗州城里的鄆城兵》,敲到“鋼軌鋪到海南島,枕木壓過戈壁霜”,突然想起牡佳高鐵那天晚上,機運隊葛經理帶著人呵著白氣給鋼軌掃雪,為機車開路,手指頭凍得通紅,還咧著嘴笑——這些事兒順著指尖,噼里啪啦就成了屏幕上的字。
老戰(zhàn)友們總問:“都退休了,還跟鍵盤較啥勁?”他們不懂,這“十佳”證書不是終點站的票,是換了趟車的票根。就像當年在項目部編個內部小報、出塊黑板報,現在我在兗州那堆鄆城籍戰(zhàn)友的微信群里開了個“小窗口”,常發(fā)些我寫的筑路舊事,讓大家伙兒回味回味那股子拼勁,退休了也能活出精氣神。以前的字里帶著搶工期、戰(zhàn)高溫暴雪、斗梅雨洪水的火藥味,如今字縫里都是柴米油鹽的香——感情好文字,從來都藏在日子的犄角旮旯里。
傍晚澆花時,手機“叮咚”一響,北京那邊發(fā)來消息:我寫的《版權,我來說》上了中宣部《學習強國》,評了優(yōu)秀文章,問我要地址寄證書。風從紗窗鉆進來,帶著遠處工程專列的“哐當”聲,跟45年前那個清晨一模一樣——新兵連連長陳春元在動員會上喊“咱們報紙上見”,那聲音亮得跟工友們鋪鋼軌時的號子似的。
退休哪是謝幕?不過是換個場子接著干。我這雙手,還得在鍵盤上敲下去——為了那些在鋼軌上發(fā)光的日子,為了“黨員”這倆個字沉甸甸的分量。2025.8.20濟寧
杜曉言,中國文化典范人物,深耕詩歌、歌詞、散文創(chuàng)作及新聞采寫,系騰訊音樂人,中國音樂著作權協(xié)會、中國職工音樂家協(xié)會會員,鐵路工程建設網通訊員。
1962年生于山東鄆城,定居濟寧。1981年入伍,鐵道兵生涯積淀的軍旅情懷與山河見聞,成為其創(chuàng)作的重要源泉。1986年起專注歌詞創(chuàng)作,累計產出作品超3000首,散見于《詞刊》《歌曲》等權威刊物及中央電視臺、海南衛(wèi)視等媒體平臺。
代表作《祖國,我為你自豪》《我的中國》屢獲國家級獎項,《西雙版納的歌謠》《壯鄉(xiāng)三月春光美》等被改編為葫蘆絲經典曲目,《水鄉(xiāng)江南》《走壯鄉(xiāng)》入選大學教材。已出版《選擇美好》《情感家園》等歌詞集及《散文集》,創(chuàng)作成就獲《人民日報》《工人日報》等主流媒體報道,作品以質樸真摯的風格引發(fā)廣泛共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