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 ——魯興勇散文選登(65)

農民工算不算人才,我不想爭論,但農民工里有人才是不爭的實事。農民工給社會創(chuàng)造了財富,成為城鄉(xiāng)經濟發(fā)展離不開的勞動大軍,是他們擔當著苦、臟、累、險活兒的主角,在工程建設領域中如果沒有農民工兄弟的參與施工就無法進行?,F(xiàn)在許多大型企業(yè)只保留大專以上學歷的管理人員,幾乎沒有固定的一線產業(yè)工人,有些連技工也很少,這就為農民工成才提供了機會與平臺。

胡錦濤總書記在“七一”重要講話中指出:要牢固樹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觀念。這一論斷再一次體現(xiàn)了勞動人民創(chuàng)造歷史、人才蘊藏于人民群眾之中的馬克思主義唯物觀,彰顯了科學發(fā)展觀是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。因此,我們要樹立有特長、有絕活就是人才的觀念。我國有十三億人口,八億是農民,農民工有近兩億,如果讓人人皆可成才成為社會的共識,就可以使我們過去幾十年的發(fā)展只依靠“人口紅利”的局面,轉變升級為高質量、高效益的“人才紅利”,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,實現(xiàn)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的力量。
不可否認,在社會現(xiàn)實中對人才的認識還存在誤區(qū),只認為上層精英、從事腦力勞動、有學歷職稱的是人才,農民工出身的“土專家”“農技工”不算人才,這些模糊性、片面性的認識,是不利于人才成長和發(fā)展的。農民工是社會財富的創(chuàng)造者,更是社會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。改革開放以來,是農民工吃苦耐勞的精神與知識分子的智慧相

如今就有不少農民工自豪地說:“只要掌握技術,有絕活兒,就不愁沒活兒干。”在我們項目上有位叫彭兆陽的農民工師傅說:“我從十七歲開始學習電工電焊,開鉆機和機械修理,快二十年了,一個月掙四五千元很正常,干得好老板還會漲點工資,年底另有獎金。”下面是筆者無意間從佛山市華陽特大橋建設工地上,用數(shù)碼相機拍攝到的農民工工作照,你能說這些農民工兄弟不是人才嗎?
(本文2011年09月20日發(fā)中直黨建網-思想漫談)
為您推薦